福建省福清第一中学欢迎您!

当前位置:教学在线>教师发展>教研动态>地理教研组>浏览文章

地理课堂教学中劳动教育的渗透
2022/4/28 10:39:57 来源: 本站原创
打印

                      地理课堂教学中劳动教育的渗透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充分渗透劳动教育是至关重要的。3月25日下午地理组全体成员在教研室举行《地理课堂教学中劳动教育的渗透》主题教研活动。活动先由钟钱进老师做主题发言,然后与会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进一步探讨高中地理教学中劳动教育渗透的意义及途径。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充分渗透劳动教育是至关重要的。3月25日下午地理组全体成员在教研室举行《地理课堂教学中劳动教育的渗透》主题教研活动。活动先由钟钱进老师做主题发言,然后与会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进一步探讨高中地理教学中劳动教育渗透的意义及途径。

1.jpg

一、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适切性

劳动教育是指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生产、生活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素养的教育活动。

劳动源于生活,劳动教育以实践活动为主要内容,中学地理课程以实践性、生活性为主要特征,两者紧密联系、相互影响,为在中学地理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提供可能。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是以地理学科教学为主渠道,以五育融合、立德树人为核心价值引领,以地理学史、地理景观及地理实践活动等为劳动教育资源,以体验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等为劳动教育方法,调动地理学习中学生的身体、心理、认知、情感、意志等多要素,以实现由身到心、由体到德的融通,从而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全面发展的教育根本任务。

二、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

中学地理课程理论性与实践性兼备,蕴含丰富的以体力劳动为基础、脑力劳动为引领的劳动教育资源。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是对当前地理教学过程中“长于智、疏于德、弱于体美、缺于劳”的育人失衡问题的有效回应,能够实现在地理教学中以劳动教育引领其他四育,共同促进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1.以劳树德,培养人地观念

人类通过劳动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劳动与人地关系演变联系紧密,劳动既能激化人地矛盾,又能缓和人地矛盾。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结合与劳动相关的地理案例,引导学生体悟劳动精神,有利于发挥其价值教育属性,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观念。

中学地理教材中的“毛乌素沙漠变绿洲”“元阳梯田生态农业”“喀斯特峰丛山地立体农业”等地理案例均是渗透劳动教育、弘扬劳动精神的重要内容。“美好生活由劳动创造”在当地人民的劳动实践中得到充分彰显,这些案例不仅有利于引导学生产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还有利于形成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价值观念。人地协调观居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之核心,是中学地理教学的核心育人价值所在。当地人民建立生态文明、发展特色产业的辛勤劳动背后是其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秉承的价值观的具体表现,基于人地视角分析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有利于深化劳动教育的育德价值即以劳育德,更好地帮助学生形成尊重自然、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人地协调观。

2.以劳增智,强化地理思维

地理课程生活性、实践性特征决定了中学地理教学蕴含丰富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体验、探究活动。新时代的劳动教育不再局限于单一的体力劳动,更加关注以体力劳动为基础的体脑结合新劳动。地理科学探究活动是中学地理教学重要的实践学习环节,既是对学生地理概念、原理、规律认知的检验,也是对学生地理技能的锻炼,是一种体脑结合、身心交融的智慧劳动。

中学地理课程中科学探究活动十分丰富,例如观察一天内同一棵树的影子方向与长度变化、观测校园局部小气候、制作水土流失实验模型等,均要求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既要发挥聪明才智,活用地理知识,又要使用各类地理实践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将知识探究与实践体验相结合。在“水土流失影响因素探究活动”中,学生综合考虑地形、降水、土壤、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的影响,利用木板、沙土、草皮、洒水壶等简易器材制作水土流失实验模型,通过控制变量法、比较法,探究水土流失的自然成因。学生在进行实验探究的劳动过程中,地理要素拆分与综合、区域地理要素联系与比较等地理思维得到有效锻炼,有助于地理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素养的发展。

3.以劳强体,提升实践能力

受到应试教育压力、课程时间紧张等的影响,地理教学长期处于“离身”状态,仅“文明其精神”即重视地理概念的识记,未“野蛮其体魄”即轻视地理技能的培养、忽视身体感官的体验、漠视身体的地理教育价值,阻断身与心、体与德的互动。

随着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地理实践力素养要求学生在地理实践活动中同时具备身体层面的行动能力与心智层面的意志品质,强调在地理教学中实现身心互动以提升地理实践力。“校园地图绘制”活动是渗透劳动教育、发挥劳动教育强体价值的宝贵机会。学生在真实的校园环境中进行“具身”观测,用眼观察建筑物特征、行走丈量楼宇间距、动手测量楼宇面积与方位等,以“体认”的方式收集地理信息从而绘制校园地图。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通过开展诸如“定向越野”“采集与制作土壤样本”等融入劳动的地理实践活动,将学生的地理认知与感官体验相连接,既增强个人身体素质,又打通地理学习过程中学生身心与真实环境的壁垒,提升其行动能力与意志品质,彰显具身学习强化地理认知的学习功效。

4.以劳育美,树立地理视角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有利于实现以劳育美引导学生形成独特的地理审美视角。地理野外考察是地理科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也是中学地理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真实的自然环境、社会情境以及多样的地理工具与技术的使用,使其成为中学地理教学渗透劳动教育的主要载体。在“家乡地貌考察”中,学生首先需要借助“天地图”获取所处区域的等高线地形图及遥感图确定家乡某区域的宏观地形类型(山地、平原等)与微观地貌类型(河漫滩、阶地等)以及具体地理位置,即回答了“它在哪里?”“它是什么样的?”,有助于学生形成基于“空间”与“尺度”发现地理景观之美的视角;确定地貌类型后,学生在实地考察过程中通过观察岩石特征、测量岩层产状、采集土壤样本等活动,以探析该地貌历经怎样的地理过程、与哪些地理要素产生相互作用及其对周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即回答了“它为什么在那里?”“它是什么时候发生的?”“它产生了怎样的作用?”,有助于学生形成基于“地理要素综合”与“地理区域联系”鉴赏地理过程之美的视角;家乡地貌考察活动旨在从地理学科出发为家乡建设出谋划...

总之,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充分渗透劳动教育是不可或缺,不容忽视的。教师通过融合地理知识和劳动理念,不仅能使学生收获地理知识,而且能让学生在地理课堂和地理学习中认识劳动,正视劳动,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形成尊重劳动成果的意识。地理作为一门最“接地气”的学科,可以在地理教学中做到真真正正地渗透劳动教育,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撰稿  钟钱进  摄影  黄秋生  审核 陈彧

福建省福清第一中学版权所有 闽ICP备05023758号-1 公安部备案号:35018102000272

校址:福建省福清市玉屏街道较场路57号  邮编:350300  电话:0591-85222581